王玉玲,女,汉族,1979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2007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大庆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省级一流课程负责人、材料与化工学科学术带头人。从教十八载,她始终坚守教学科研第一线,恪守教书育人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治学严谨,潜心钻研;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深厚的学识涵养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引领学生。在培养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铁人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征程中,王玉玲老师倾注满腔热忱,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政治坚定、以自身为范立德树人
教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作为教育工作者,王老师始终以“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承者、精神的塑造者”为教育的根本理念,坚持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做好工作的首要条件,始终保持并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并把政治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在三尺讲台上,牢记为人师表,始终不忘为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为提高自身教学科研能力,2009年在怀孕期间,在有两门新理论课和一门实验课的情况下,奋发进取,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并在不耽误教学的前提下以优异的科研成果博士毕业。2018年,为学院学科实验平台建设和实验室新研究方向发现开展,到北京理工大学进修学习,利用10个月左右的时间争分夺秒,不但掌握了新领域材料的合成方法,同时也发表了近2万字的在行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的SCI英文综述文章,目前该文它引39次。回到单位以来,继续带领团队老师、学生在此方向开展研究,并在2021年6月,与大庆溢泰半导体材料有限、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熔融法生长大尺寸钙钛矿单晶的研发工作,由于安全考虑,设备放置在溢泰公司,从开展此项工作以来,王玉玲老师几乎是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研发工作中,目前已经成功生长2英寸高质量铯铅溴单晶,并研发出面向探测应用的晶片的后期处理技术,此项成果目前居于国内外领先地位,2025年审核评估专家,得到评估组的高度评价。在她的工作感染下,实验室2017级的2名学生,在考取研究生,已经本科毕业的情况下,继续留到实验室参与研究工作到研究生开学的最后一天。精力放到哪里,收获就在哪里,经过4年的实验平台建设,目前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团队已有省级成功获批6项省级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10余遍,获批发明专利2项,学生通过科研平台训练,8人考取了省内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2名同学博士在读。
爱岗敬业,教学、教研两手抓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从事教学工作18年以来,王玉玲老师一直承担着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她把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关,备课详尽、细致、精心设计。为响应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求,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主动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在认真教学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不忘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教学改革项目申请和发表教研论文。近5年来,参与教育部教研项目1项,主持、2项省级教研项目,第一人参与4项省级教改项目,出版教研专著1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教研论文12篇。教研成果得到同行的一致认可。目前为黑龙江高等教育学会物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和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光学学会理事。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引领学生创新创业
大学培养的是学生知识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王老师十分注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检测,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创项目。在学生准备各类学科竞赛时,真正发挥教师指导作用。每次学生做竞赛准备,从创新点选择,作品设计到作品制作,她都全程参与,从旁引导。学生每次给她发各类竞赛申请书,王老师都尽量第一时间批注,指出问题、给出建议,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优化作品。对没有指导经验的竞赛,她也会主动参加相应的学习和培训,丰富个人对赛事规则的认识,提升个人指导能力。正是这种踏实、求真务实的做法,使得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9年,她指导的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团队,在国赛中,遇到与大连理工大学学生作品创意点相似的情况,但她带领学生直面挑战,最终战胜了985院校队伍,获得了国赛二等奖。通过竞赛,学生不仅锻炼了自身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也提升了自信心,竞赛后,他们总结说:“遇到任何事情,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正是因为这份初心鞭策且行且思,不断学习的做法,近年来,在学科竞赛中,学生累计获7项国家级奖励,40余项省级奖励,个人9次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优秀指导称号,包括顶级赛事挑战杯省级优秀指导教师2次。
全心关爱、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天地有仁哺远器,栽桃种李最多情”,从教18年王老师发现:老师的关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当老师细心注重学生学业规划和个人成长,才能为教育注入生机。爱心与耐心,可以使铁树开花,顽石说话。2016级学生张庚艮,获悉自己研究生录取后,给她发来信息说:“尊敬的王老师,您好,我是您16级电一的学生张庚艮,一路磕磕绊绊总算是西电上岸了,老师您是我这条路上第一个引路人,在我常识与信心崩塌的时候,真的非常幸运能遇到您,遇到您我觉得我看到第一丝希望,遇到您自卑敏感怯懦的我敢于去迈出这第一步,您的开导与帮助学生不胜感激,学生接下路才刚刚开始,挑战也会接踵而至,还有很多的疑问不足没有解决,我也不知自己能走多远,但我会接着开荒,继续成长”。2018级学生周子锐在毕业答辩时说:“遇到好老师是他人生的幸运,实验室的锻炼与老师的引导,使他改变了自己人生的轨迹。2025年,周子锐同学面临工作还是继续攻读博士的抉择,在王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成功被深圳大学优青课题组录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时刻不忘教师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以饱满的热情,精益求精的态度,持续投入到教育这一神圣的事业中,是她始终坚持的工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