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凤,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黑龙江省语言文字专家库专家,大庆市文艺家评论协会秘书长,市级文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主讲《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话剧研究与实践》等课程,其中《中国话剧研究与实践》获黑龙江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微课《<雷雨>的戏剧冲突》获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微课大赛一等奖,通识课《中国话剧名作鉴赏》上线学习强国、学堂在线。参与国家哲社科项目1项:《现当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文化研究》,主持省哲社科项目2项:《前苏联文学理论对龙江十七年话剧大众化的影响》《龙江话剧中优秀龙江精神的文化书写研究》,出版百佳出版社著作3部:《中国话剧文学研究》《现当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文化研究》《大庆石油作家论》,撰写东北地域作家作品研究论文近20篇,获得各级各类奖项1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创项目4项,参加各级各类比赛10余项。指导的校级社团雪帆话剧社,多次参加校内比赛、校外各种演出活动,使得社团成为了学校打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品牌社团。本人也获得学校关爱使者、铁人式优秀班主任、铁人式共产党员的称号。

时光荏苒,从教二十余载,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如同一颗颗星辰,在我的教育生涯中闪耀。而小苏同学,便是其中格外明亮的那一颗,她的故事,如同一幅温暖的画卷,在岁月里徐徐展开。
2022年秋,那是个特殊的时期,我和大一的小苏同学因为线上课在网络相识。有一次小苏同学在微信上询问我能否为班级创新创业比赛团队当指导教师。那一刻,我并未多想,欣然应允。可当得知她是替同学求助时,我心中涌起一丝遗憾,小苏同学组织能力强,口语表达能力强,如此难得的锻炼机会,怎能因“不感兴趣”而错过?拨通微信电话的那一刻,我轻声劝说:“孩子,成长从不是舒适区的徘徊,而是勇敢迈出第一步的探索。”最初的扭捏,在我的话语中渐渐消散,她终于鼓起勇气,参加了学校红色文化月系列活动的课程思政微课比赛。从对“课程思政”的懵懂无知,到教学设计的逐渐清晰和独立录制视频的从容自信,我在其中不断鼓劲儿加油!当她成为获奖名单中唯一的大一学生时,我看到她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勇气绽放的光彩,更是成长的喜悦。
解封返校后,我和小苏同学有了多次的线下接触,让我看到了她多才的一面,不仅钢笔字写得好,软笔书法也多次获奖,而且在篆刻、剪纸方面也是多有研究。但她在公众场合的腼腆与社恐让我心疼,那个傍晚,办公室的灯光温柔地洒在我们身上,促膝长谈中,她终于敞开心扉,诉说着成长中不被认可的伤痛。那一刻,我紧紧握住她那因激动而冰凉的小手,一一细数她的优秀时,她闪着泪光的眼神里满是不可置信,而后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如同一朵冲破阴霾的花朵。此后,在大庆师范学院雪帆话剧社的舞台上,我看到她从羞涩到自信的蜕变:灵动的语音、鲜活的表现力,让她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看着她主动结交朋友、积极参与活动,我深知,心灵的枷锁已被打破,阳光正照亮她的前行之路。2024年作为主演在学校的“故事里的中国”故事展演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大二下学期,我密切关注到小苏同学的学习成绩有所下滑,这也如同一记警钟,大三开学,我焦急地找到她,那一刻,她低垂的眼眸里满是愧疚。“学习是学生的根,根深方能叶茂。”我语重心长,从大学学习的意义到时间管理的方法,耐心引导。我们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将专业课程与兴趣爱好巧妙融合,让碎片化时间绽放光彩。当大三上学期结束,她捧着“学习成绩与综合测评专业双第一”的成绩单奔向我时,我看到的不仅是学业的进步,更是一个年轻人对成长的笃定与执着。
如今,小苏同学的大三年级即将结束,回首往昔,她从那个懵懂怯懦的少女,成长为自信开朗、全面发展的青年。而这一路,我始终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待琢的璞玉,需要用爱去发现、用耐心去雕琢、用智慧去引导。从教多年,我见过太多“问题学生”在关爱中绽放光芒,小苏同学如此,未来的每一个学生亦如此。教师需关注学生心理,敏锐捕捉成长痛点,通过真诚沟通打破心灵壁垒,用肯定与鼓励重塑自信;在学业指导上,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平衡兴趣与学业,制定科学计划,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同时,教师应兼具学业导师与心灵导师的角色,以耐心、爱心陪伴学生,让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需注意的是,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循序渐进,无论是学业上的困惑,还是心灵中的迷茫,在引导中给予充分的支持与信任,方能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实现从“问题学生”到“优秀典范”的蜕变。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愿以师者之名,化作学生成长路上的灯塔,照亮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