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专题专栏

“我的育人故事”优秀案例丨滕达:一个“妈妈学生”的破茧成蝶之路

发布日期:2025-09-09浏览次数:
分享到:

滕达,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中国逻辑语用学研究会会员,受聘东北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流专业英语专业重点建设人,学校学术后备,校级精品课程《基础英语》负责人。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发展语用学,主要关注儿童及青少年语言教育发展。主编参编著作4部,百佳出版社一部。先后在《煤炭高等教育》《齐齐哈尔大学学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外语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引用率高达122次。主持参加教育部项目省级项目10项,厅局级项目4项,获得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二等奖2项。研究聚焦“语言能力培养”“发展语用学”等前沿领域,直接反哺课堂教学——将理论研究转化为课程案例,把科研数据凝练成教学素材,使学术沃土成为教育清渠,实现“从科研平台到教育讲台”的无缝转化。

在我执教的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上,学生们的面孔大多是青春洋溢的十八九岁少年。然而,2014年秋季学期,一位特殊的学生走进了我的视野——27岁的杨帆(化名)。她不仅是一名新生,更是一位三岁孩子的母亲。为了实现心中深埋的大学梦,她毅然告别年幼的孩子和熟悉的家乡,背负着学业与母爱的双重责任,踏入了这所对她而言既陌生又充满希望的校园。

初见之时,她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眼神中除了求知的渴望,还时常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焦虑。作为她的精读课老师,我敏锐地觉察到她的压力。课堂内外,我给予她更多的关注与鼓励,耐心地引导她理解复杂的文本,帮助她逐步建立学习信心。我告诉她,年龄和身份不是障碍,这份重返校园的勇气本身就值得敬佩,她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力量。

然而,生活的挑战远不止学业。入学不久,杨帆便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她的丈夫因工作原因远在异地,强烈的思念如同潮水般日夜侵袭着她对幼子的牵挂。一边是繁重的课业任务,一边是骨肉分离的煎熬,巨大的精神压力让她心力交瘁,情绪持续低落。一次课后谈心,她向我敞开了心扉,我才得知她一直在默默服用抗抑郁药物。更让我揪心的是,她萌生了将孩子接到身边的想法,却又被高昂的托育费用和陌生的环境所困扰,这几乎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师,我真的很想坚持下去,可我放不下孩子…” 她无助的倾诉深深触动了我。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固然是本分,但当学生面临人生的至暗时刻,伸出援手,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样是教育者应有的情怀与担当。我深知,唯有解决孩子的问题,才能真正为她卸下枷锁,让她安心追梦。于是,我决定行动起来。利用课余时间,我多方打听学校周边的优质幼儿园资源。经过几番周折和实地走访,我了解到学校附近的长青一幼在口碑、距离和收费上都比较合适。我主动联系了园长,详细说明了杨帆的特殊情况和她强烈的求学意愿与责任感。或许是这份母爱与坚韧打动了对方,园方最终同意接收孩子,并在费用上给予了力所能及的照顾。当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杨帆时,她眼中闪烁的泪光和久久无法平复的激动,让我真切感受到这份支持对她意味着什么——那是一个母亲可以重新挺直脊梁的支撑,是一个学生可以心无旁骛追逐梦想的基石。

我们的关系也从师生逐渐延伸为可以信赖的朋友。她常主动找我交流学习心得、生活感悟乃至未来的规划。了解到她希望经济独立,减轻家庭负担的愿望后,我帮她介绍了几份可靠的英语家教工作。看着她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取报酬,那份自立自强的骄傲感,让她更加自信从容。

此后的大学四年,杨帆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拼搏精神。她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认真完成每一项学业任务。她兼顾着母亲、学生的双重角色,虽辛苦却步履坚定。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成功应聘到郑州一所知名的私立学校担任英语教师,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教育的种子一旦播下,其影响往往超越当下。在郑州工作一年后,杨帆联系我,表达了她内心深处的渴望——在我的影响和鼓励下,她萌生了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强烈愿望。尽管稳定的工作来之不易,但她渴望在专业领域走得更深更远。我坚定地支持了她的决定。于是,她毅然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备考。天道酬勤,经过不懈努力,她成功考取了黑龙江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命运的奇妙之处在于,我在同年也获得了前往黑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当我们再次在校园里相遇时,那份喜悦与感慨难以言表。曾经的师生,如今成为了在同一所高等学府共同求索的“同学”。我们彼此分享着读博与读研的艰辛与乐趣,在学术的道路上相互砥砺,在人生的旅途中继续携手拼搏。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之爱,当如光普照,不囿于身份背景,以“有教无类”的胸怀,珍视每一个追梦的灵魂。为师者,需具慧眼洞察学生困境的核心,勇于走出课堂藩篱,精准施援,以切实行动扫清其成长路上的顽石。然而,关爱并非替代,更在于持续赋能,激发其内生动力与自强精神,助其挺立脊梁。看着杨帆在学术殿堂里自信地探索,眼神中闪耀着对未来的笃定,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生命的点燃与灵魂的唤醒。师生亦如挚友,愿我们在强国的道路上活成一道光,照亮别人前行的路。


上一条:“我的育人故事”优秀案例丨任金凤:以爱为笔,绘就学生成长的绚丽篇章

下一条:【弘扬教育家精神 展示庆师教师风采】邱恒:以美育人,润物无声